
集團新聞
NEWS
山東東營市濱海藍鎮崛起現代漁業示范區

分類:行業新聞
發表時間:2020/07/02
2012年12月26日 中國水產養殖網 出處:中國科學報
在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食品中,魚類、貝類等海產品備受國人青睞。緊跟著新中國成長的腳步,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,攻堅克難,最終扛起了世界第一的大旗。地處山東省北部的東營市,坐擁350.34公里海岸線,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/9,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。加上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劃與管理辦法的有力推動,近年來,該市漁業穩步迅速向前發展。
從2008年9月開始,經過近三年的努力,東營市在一片鹽堿荒灘上建成了現代漁業示范區。示范區擁有目前全國最大的單片海參養殖基地。此外,以“中國十大名蟹”之一的黃河口大閘蟹養殖為主的10萬畝淡水示范區已全部建成。
生態高效開發海洋資源
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是該市實施“黃藍”兩大國家戰略的一個主體產業區,也是墾利縣規劃建設、重點推進的“五區”之一。
“通過一系列探索,我們已經初步摸出了一條以生態高效理念開發海洋資源、發展藍色經濟的新路子;濱海藍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。”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任方旭說。
據任方旭介紹,在發展過程中,東營市不斷創新養殖模式。養殖區實行灌排分設,海水通過自然潮汐進入大型蓄水水庫,經過沉淀、凈化后,經提升泵站進入海參養殖池塘進行海參養殖;隨著水分逐步蒸發,海水鹵度逐步提升,而后養殖尾水養殖蝦蟹、鹵蟲;海水鹵度進一步提升后,養殖尾水進入原鹽生產區制取原鹽,提取溴素,從而實現了海水的循環利用和零污染、零排放。
在抓好水產養殖龍頭帶動作用的同時,示范區還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,合理開發風電、地熱等清潔能源,形成三位一體的立體開發模式,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資源,努力形成各類資源綜合開發、綜合利用的示范帶動效應,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。該示范區還實施漁民上岸居住工程,建設親水娛樂、溫泉度假設施,打造濱海旅游景觀、景點,形成一、二、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生動局面。
科技創新推動漁業快速發展
任方旭表示,示范區通過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,推動了漁業快速發展。
首先是深化產學研結合。示范區先后與煙臺大學、青島農業大學、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、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,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和示范區的資源優勢,以高新科研項目為紐帶,共建研發中心和實驗示范區,搭建科研服務平臺。
其次,示范區注重科技引領。每年示范區都會組織上百次科普講座,并多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養殖大戶外出參觀、考察。結合養殖生產過程產前、產中、產后的不同時期和內容,示范區還組織專家、教授直接為養殖專業戶授課,提供現場咨詢服務,使養殖專業戶掌握更多養殖技術,在新項目、新魚種的引進與推廣中實現了重大突破,帶動了高效養殖業的發展。
再者是實施科技攻關。示范區曾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、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聯合實施了30多項科研攻關項目,成功探索出利用太陽能、地熱等清潔能源進行海參種苗繁育保苗的新模式,實現了“東參西養”的破題。
最后是打造品牌優勢。目前,示范區已建成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示范區14處,貝類、淡水魚、海參、南美白對蝦等18種水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認證,先后在北京、深圳、濟南、青島等大中城市成功舉辦了黃河口大閘蟹、黃河口海參等名優水產品推介會13次,極大地提高了黃河口水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創新機制為漁業區開發提供保障
在開發的過程中,示范區嚴格按照“政府主導、市場運作、龍頭帶動、群眾參與”的原則,積極凝聚各方力量、調動各類資源推進示范區開發建設。市縣兩級政府聯合組建了黃河口漁業有限責任公司,以此為平臺廣泛進行招商、融資和機制建設。市縣兩級協調配合,配套聯動,迅速推進,初步形成了邊規劃、邊招商、邊建設、邊融資的運作機制。為了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,示范區先后引進了大連有德、東營海躍、海盈水產等十多家企業,累計投資12億元,建設了海參養殖池塘,聯建研發中心。
此外,示范區還建設了水產品市場,制定優惠政策,鼓勵當地群眾自主開發、聯戶開發或以合作社組織的形式進區養殖,使廣大農民充分享受到灘涂開發的成果,讓海參池逐步變為群眾致富的錢袋子,真正實現興漁富民的目標。截至目前,示范區已先后發展漁業合作社7家,累計發展專業示范大戶160戶。通過鼓勵當地農戶參股入社,示范區成功使群眾的海參養殖效益由原來的畝均效益500元發展到如今的1萬元,效益提升了近20倍。
伴隨著“藍黃”戰略在東營的穩步推進,現代漁業示范區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。任方旭表示,示范區將緊緊抓住實施“黃藍”兩大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,始終遵循“黃藍融合、海陸統籌、一體發展”的總要求,按照“三產聯動、立體開發、區鎮一體”的總體發展思路,建設具有東方特色的濱海藍鎮。